有關專家認為,美國大約在1970年,日本和西歐等工業發達國家大約在1980年,以鋼鐵、造船、大型鋼結構、汽車等生產為中心重工業體系已大體成熟,這種傳統的“重厚長大型”產業相對地萎縮和改組,而新興的“輕薄短小型”產業正在形成和壯大。因此,這種產業結構的變化,使得焊接技術正從過去那種以焊接鋼鐵為主要對象的時代,逐步進入到焊接各種非鐵金屬乃至非金屬材料的時代,進而步入“非焊”領域。
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,重工業發展階段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。因此,目前尚不具備發生上述產業結構質變的條件。同時,焊接技術水平及其在傳統產品中的應用情況與工業發達國家相比,還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。在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里,我國整個國民經濟的主體仍然是以重工業為中心的“重厚長大型”傳統產業,焊接設備仍將是鋼鐵作為主要的焊接對象。因此,把現代焊接技術迅速推廣應用到發展我國傳統產業上去,是這一時期我們的主要任務。與此同時,也要把微電子技術、計算機技術和軟件技術等高技術引入到焊接設備的研制、生產和使用中去。
為了不致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進一步擴大,有必要分出一部分力量,開展服務于新興技術、新興產業(如航天、電子、海洋開發等)的焊接設備以及“非焊”技術設備的研制與開發中去。這樣,就會出現一個常規技術、先進技術和高技術并存的多層次制造技術的發展結構。按照以上這一發展戰略思想來指導我國今后20 ~ 30年時間里焊接設備的發展,基本上是正確的。
總的發展方向是:優質、高效、成套和自動化。